《法鼓雜誌》報導

跨界對話/生活實踐並重學術研究回應社會

【釋演穩/綜合報導】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九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一日,於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展開,今年共有來自中、日、韓、美、法、德等十一個國家、一百一十多位學者與會,發表七十二篇論文。

疫後首度恢復實體會議,特別邀請日本花園大學禪學專家衣川賢次、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陳玉女擔任專題演講,分別從宗教社會學、藏經刊刻流通的角度,談漢傳禪法在不同時空的適應性與普及性。

二十九日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蒞臨開幕式致詞歡迎,並邀請學者們到法鼓山園區參訪交流,開啟學界與教界的對話。「學術的研究,一向是屬於少數人的工作,但它是帶動和指導多數人生活方向的軸心」、「宗教的信仰和實踐,又必須有其深厚的哲學理論做為指導的基準。」開幕式上,本屆會議召集人之一、聖嚴漢傳佛教中心主任林鎮國,引述聖嚴師父當初召開國際佛學會議的二則開示,提醒學術研究應與信仰、實踐交融互用。

此次會議主要分為四大主題:「聖嚴法師的思想與實踐」、「心靈環保與社會實踐」、「漢傳佛教四百年」以及「佛教論點的形成、注疏與傳播」,著重跨界對話與生活實踐。其中,針對聖嚴師父禪法教學的演變,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果幸法師、研究生常慧法師,分別爬梳、彙整了師父的默照禪,以及早年在美國的禪修開示,珍貴的史料反映師父為適應社會人心而不斷做出調整的涵容性與人間性。

身處戰爭、疫情和氣候變遷的時空,佛法的社會實踐,備受矚目。法國學者汲喆援引梅村現代化禪法的傳播,提供了「全球在地化」的範式;果光法師以剛通過認證的心靈環保教育園地為例,發表〈心靈環保之教育環境〉,探討其背後的佛法根源,以及心靈環保如何回應生態困境。會後,輔大宗教系助理教授黃庭碩分享,宗教原本就是實踐性質,需要實修才能圓滿,不僅止於學術研究,這也是他教學以來感觸最深之處。

本屆另一特色在於學者們自行籌組論壇,例如「瑜伽行派範式中的經典依據與詮釋」便是一群在德國留學的青年學者所提出,成員來自日本、韓國、香港、臺灣,「這正是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擔任該場次主持人的林鎮國歡喜地說,聖嚴思想研討會做為一個平台,不僅鼓勵世代傳承、對話,也希望年輕學者們能形成交流網絡,而非埋首象牙塔獨自研究,這會是未來持續推展的方向。

此外,中研院文哲所廖肇亨教授規畫的「漢傳佛教四百年」,議題涵蓋佛教、藝術史和文學,既有佛法的深度也有生活的廣度,別開生面,引起熱烈回響。特別是在「中國佛教文學史」專題的探討,流露出學者之間互相成就、惺惺相惜的一面,令人感動。

《法鼓雜誌》第404期完整版請點此下載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