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報導 II

台灣聖嚴教育基金會舉辦論壇  展望佛教教育新契機

20171223漢傳佛教論壇-施純泰 (201)

 

發揚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推動佛教高等教育的理念,聖嚴教育基金會於2017/12/22~23邀集兩岸三地及法、日、韓等海內外14位教界、學界代表,共聚臺大集思會議中心「第三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提出對佛教推動教育新契機的展望。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果暉法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等專家學者,在圓桌論壇主持人政治大學哲學系林鎮國教授的主持串聯中提到,21世紀的全球「宗教重返」現象下的佛教教育益顯與現代社會接軌的重要性。圓桌與談人在答問間機鋒相應、妙趣橫生。

 

20171222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李東陽 (181)

擔任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院副教授山口弘江首先介紹自從兼具僧侶和教授身分的羽溪了締,於1936年開始使用「佛教教育」一詞後,日本在佛教教育專門學會迄至於今的後續發展。

 

長年觀察大陸佛學院教育和教材情況,並研究解決對策的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宣方針對於佛學院教材提出幾項總體建議,包括統一規劃、一綱多本、引進教材、統編教材、師資培訓;近年則藉由建立佛學院教務長聯席會議、改革高等佛學院招生制度、鼓勵專科專宗學院的建設等方式帶動佛教教育的成長。

 

熟悉東南亞佛教的上海復旦大學副教授劉宇光,則以泰國僧伽教育為例,評析其在歷經1840~1960年代三輪大規模改革後,所塑造出現代泰國有異於同屬上座部其他傳統的僧團特質。在論及泰國僧眾教育的變革發展之餘,劉宇光副教授也對泰國政教合一的利弊以及排除女眾出家接受佛教正規教育等等現象提出反思。

 

20171222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李東陽 (181)

韓國東國大學朴永煥教授則以豐富的數據,從佛教宗立大學、中央僧伽大學、一般叢林、圓佛教界等四個佛教教育體系和專業方向,詳細介紹韓國佛教界建立的多所代表性大學,還有所面臨的困境。而其中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的「社會福祉學系」,以及應用佛教類的宗務行政、冥想、瑜珈等課程系統,由於對學生就業有幫助,特別受到歡迎。

 

台灣佛光大學文學院院長蕭麗華、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鄧偉仁,則分別由東方禪宗公案的精神對照西方人文主義,以及從西方宗教研究、神學院傳統對照佛教義學,觸類旁通的比較引發熱烈迴響。鄧偉仁副教授以宗教教育目前面臨的挑戰、機會,思索佛教未來開展教育的契機,期望臺灣的「佛教研修學院」不僅只是大學的一個佛教學系,更是培育宗教師,兼具佛教學術專業以及體現宗教社會責任的教育場域。

 

IMG_8417

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楊蓓教授在最後綜合座談中,深盼佛教教育能成為人文社會學科的活水泉源,而論壇則能成為佛教教育從古典走到現代的橋樑。兩天的活動也為近300多位聽眾呈現了一堂精采的「佛教教育」課。

 

除以舉辦論壇,提升佛教興辦高等教育的目標,聖嚴教育基金會也長期為「漢傳中(外)文博士論文」、「聖嚴思想博碩士論文」等學術項目提供獎助金。因應2018年6月「第七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該會也發起全球徵文,至1/10前開放申請。

 

◎文:張曜鐘

◎圖:法鼓文化、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提供